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火鍋以外----譚魚頭火鍋

 譚魚頭火鍋

多年前譚魚頭初登陸旺角雅蘭中心時吃過一次火鍋,記得印象只是一般.
想不到事隔多年後才再有機會來一嚐火鍋以外的各款菜式.
這夜也要多謝食友劉總為我們預留了房間及安排好了豐富的菜單.

燒椒牛展----牛展滷得軟淋入味,常覺得在香港較少地方能把此物做得好,
倒是台灣人喜歡用牛展來紅燒入饌而且大街小巷的店也普遍水準不俗.

四川口水雞----辣度甚低但花椒香味非常濃,雞肉處理得不錯滑而沒有雪味.

酸辣雲耳----雪耳爽脆而且冰冰凉涼的吃起來甚開胃.

蒜泥白肉----很多菜館現也流行用腩肉卷著青瓜再淋上醬汁奉客,
但原來內裡的青瓜切成條狀或絲狀對口感的影響甚大.
駿景軒把青瓜切絲的做法吃起來明顯是比較細緻.
淮山杞子螺片湯----上主菜前先以老火湯作間場.
螺片的鮮甜味十足還有瘦肉及雞腳,這湯那會不好喝?
水煮桂花魚----嫩滑的魚片配上辛辣的水煮方式是最佳的配搭,
墊在底部的芽菜及粉條更是精華所在.
辣子雞----雞件斬得細碎炸得乾身是很正宗地道的做法,
吃時像尋寶般把雞肉挑出來吃,雞肉乾身但不嚡.
泡椒桂花蚌----桂花蚌炒得火候剛好依然保持有彈性,
特別之處是來自帶有微酸味道的泡椒.辣中帶酸的味道刺激度甚高.
麻婆鮑魚----是整晚辣度最高的一款菜用來配白飯是適合不過.
滑溜的豆腐與辣椒油一起滑入喉嚨的火辣灼熱感覺叫人一口接一口的吃,停不了!


雞米芽菜窩窩頭----把切成丁的雞肉、大豆芽及雜菜
一大匙羮釀入中間早已挖開的窩窩頭,
還是燙手的軟熟饅頭加上爽脆微辣的配料同吃,是比用生菜包來吃更適合.
魚湯浸菜----呈奶白色的魚湯味濃不帶半點腥味.菜沒有灼得過熟還保留一點爽脆.
紅豆桂花糕----桂花味香濃紅豆甜度適中,整件膏的質感平衡.
水準絕不比甜品專門店遜色.
椰汁糕----椰汁味香濃滑溜非常,一口氣連吃了兩件!

席上因有部份不是辣人,故這次吃的只是普通辣度.
下次定相約辣腳來吃加辣不正常版,誓要吃至汗流浹背來一過辣癮!
除了雲陽閣及三希樓外這裡也是吃辣的好選擇.


灣仔莊士敦道129-135號1-3樓

(以5為滿分)
回味指數: 4
服務質素: 4
人均消費:$300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

滿分之夜----蛇王芬

蛇王芬
冬天這裡的蛇羮及金蠔膶腸煲仔飯已不用多作介紹,只要看門外的輪侯人龍已知.
足料原盅燉湯亦是主力之一.來到夏天以為情況會有所不同?
這樣想的話可是大錯特錯!
因為不少適合夏令時節的創新小菜已上市.

對這店的環境已非常熟悉,與健談好客的吳老太打過招呼後便坐下
等候期待已久的一局開始.
百花炸蟹鉗----用來打頭陣的確能達到先聲奪人之效果.
金黃色的外層是爽口彈牙的蝦膠,內裡的大蟹鉗是貨真價實,肉質鮮味!
梨蜜百花帶子----港島廳做的是味道驚為天人,龍景軒做的是手エ精緻.
而這裡的是除了帶子、蝦膠、雪梨片外更加入了哈蜜瓜.
吃起來是多了一份特別的甜味,效果是出奇的討好.
 
 川貝燉鷓鴣----吳老太親自設計的湯水,除以上材料外更加入沙参海玉竹
由上午十一時燉至下午四時再加入花膠再燉至上桌.
因花膠已燉至溶化故湯身是帶一點黏,味道鮮甜醇和.湯水有沒有花心思去配料,下了多少心機來煲是絕對的喝得出來.
 
薑柚燒鱔背----白鱔本身已非常厚身肥美,微脆的外層包裹著鮮味爽彈的鱔肉
不帶半點泥味,配上由柚子蜜及子薑調配出來的醬汁,吃起來感覺清爽開胃!
 
 枝楂煀乳鴿----乳鴿炆得入味之餘亦保持到軟淋的肉質!荔枝的甜中和了山渣的酸,
吃起來味道兩者兼備.是非常欣賞這個出色的醬汁!
 吃至中場還有間場小吃!就是加上了話梅粉的蕃石榴.
逛過台灣夜市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
 
 茶燻雞----煙燻味道完全滲入雞肉之內,肉質柔軟如外皮能脆一點的話效果更佳.
 薄荷一口羊----羊柳粒配上崧子仁、鮮露荀、薄荷葉及鮮胡椒來炒,
有胡椒香味但不辛辣嗆喉,羊肉吃起來嫩滑帶微羶香.
 薑芽魚雲煲----絕對是必吃推介!經油泡的大魚雲滑溜不帶半點腥,
子薑爽口無渣,最喜歡是這個帶點甜味的麵鼓汁!只用這汁來吃兩碗白飯絕不成問題!
 灰冬炆火腩----席間笑說如這是碟頭飯的話是最有"粗礦麻甩味".
冬瓜清甜已炆至入口即溶,吸收了火腩的油份更是精華所在.
 籠仔荷葉飯----飯粒乾身富荷葉香,本以十二成飽但也吃了一小碗.
 全部已去核切成一口大小的時令鮮菓.
 綠豆沙----就算耗盡最後一口真氣也必須吃完這碗以心機煲成的綠豆沙.

要一間有名聲老字號去嘗試創作新菜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品部是要付出不少的時間及勇氣去嚐試,
因不知舊有客人對出來效果的反應會如何.
但當嚐過這晚出色的一局後,看來這路向是非常正確!
GIGI及廚房團隊所花的心思是值得讚賞.


中環閣麟街30號地下

(以5為滿分)

回味指數:5

服務質素:4

人均消費:約$320

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

我愛鰻魚----鰻割烹伊豆榮

鰻割烹伊豆榮

我是鰻魚愛好者!但從不會在香港的日本餐廳點叫來吃,因沒一間做得合心水.
多年前到日本遊玩就是到了上野本店吃過這碗從此令自己回不了頭的鰻魚飯.
自此在味覺留下了印記!就是鰻魚味道原來是這樣的!
往後差不多只要是在東京逗留的話便定要來吃一客才會心息.
本店是在江户時代開業,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
這家是位於上野公園內向不忍池方向的分店
擔心入到去不知點叫什麽?可先在門口看看陳列品,種類價錢也一目了然.
穿過入口大堂左右有分廂房或堂座
墊檯紙和總店是一樣的
充滿古風的餐牌
餐牌上有各式選擇但多年來也是對殿重情有獨鐘!原因看下去便會明白.
有些人喜歡加山椒粉來配鰻魚吃,自己反而不喜歡這濃烈的味道蓋過了鰻魚本身的鮮.
不喝酒的人去到那裡也離不開烏龍茶的了.
漬物的味道是比一般常吃到的輕,但每一款也是爽脆十足.
殿重----是雙層的鰻魚飯!吃完鋪在飯面的第一層後,在中間是還有第二層鰻魚.
這裡的蒲燒鰻魚是先略蒸再採用備長炭一邊一邊掃上醬汁直至底面燒至金黃才奉客.
配上帶甜味的鰻魚汁及真正粒粒飽滿圓潤的珍珠米飯,十分鐘內已吃至碗底朝天.
喜歡這裡燒的鰻魚火候到家,入口油潤軟滑沒有半點泥腥.
不像香港那些用微波爐加熱或放在電爐上加熱扮即燒!

有朋友問我去日本有什麽必定要吃,答案一定是推介來這裡吃鰻魚飯.
如果你覺得台北肥前屋是好吃的話,這裡將會令你更加難忘.

(以5為滿分)

回味指數:5

服務質素:4

人均消費:約4000円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水準新店----五谷串燒

五谷串燒

近年在香港吃串燒來來去去不是吃什麽也是孜然粉味道的所謂重慶式,
便是牛丸香腸魚蛋也燒一餐的港化泰式!日式反而像沉靜了下來.
南蠻亭風光不再後自己也甚少光顧同類型的店.
直到近期與惡男兄來到了這家新店.
看門外的裝修還以為內裡是吃料裡的呢!
雖然不喜歡身上沾到油煙味,但吃串燒坐吧位是指定動作,
這裡的通風設備極佳!幾乎是嗅不到一絲油煙.
調味料這晚吃到尾也是派不上用場
餐前奉上自家釀造的菠蘿燒酎及粉嫩的雞肝煮清甜大根.
燒雞皮----有別於平常用竹籤串著堆成一團的做法,如果像日本般用炭火來燒,火力夠猛能把皺摺位的油份迫走令雞皮變乾身變脆當然沒問題.但在香港大多數也只是吃到一口油.這裡燒的是一整塊完整的皮!油份已燒至盡去,吃起來十分脆口.
魚蛋也是自家出品!鮮味十足吃起來外層是特別咽韌.
燒鱔----皮燒得夠脆,夠厚身吃起來肉質彈牙.
一客免治雞肉串有兩食,一是配上木魚絲及沙律醬,另一是紫菜絲及蘸生鵪鶉蛋拌吃.
免冶雞肉混有軟骨在內吃起來爽爽的.
吃串燒有幾款食物每次也喜歡點叫的,牛脷----吃起來不全是軟淋而是帶有一點爽.
雞翼----皮脆肉嫩調味方面可以再重手一點.
燒蒜頭----剛好熟透沒有了生澀的辛辣,只有蒜頭的濃香.銀杏----質感咽韌不帶苦味.
燒涼瓜----掃了一層蜜糖才燒,外層的蜜糖燒後變成一層薄薄的脆皮,甜味中和了涼瓜的甘.
冰豆腐----加了少許孜然粉及醬油來燒.吃起來有咬口之餘亦豆味濃郁!
一口蕃薯----大小如一粒雞尾腸,內裡質感滑溜如薯蓉充滿蕃薯的甜香.
燒紅豆年糕----年糕燒得外脆內裡還是軟綿綿,有黏性但不黐牙.
面層鋪上雪得冰凍的起沙大粒紅豆,吃起來一冷一熱感覺有趣!
手繪的餐牌看來是花了不少心思!

終於再有一家水準不俗的新店在大坑出現,打開了沉寂一時的日式串燒局面.
希望這裡能堅持路向不要變成港化日式串燒!


地址:大書館街21號
(以5為滿分)

回味指數:3.5

服務質素:4

人均消費:約$250